《雨点儿》第一课时(莫丽红)
教学目标
1、 认识11个生字,学写“方”字。
2、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3、 了解课文内容,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。
教学重点难点
学习生字;读好课文;了解问答形式。
课前准备
课件、生字卡片(数、清、彩、问、回、答)、小磁铁
教学过程
一、 课前谈话
1、猜谜语:千条线,万条线,落到水里看不见。
2、说说见过的雨。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?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二、 揭示课题
1、 欣赏歌曲《小雨沙沙》
你瞧!春天的小雨沙沙地下起来了,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?我们一起来欣赏。你可以轻轻地跟着唱,也可以开心地做做动作。
2、 揭示课题
雨点儿多可爱呀!你喜欢它们吗?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雨点儿(出示课题),一起读—— 12、雨点儿
3、 读好课题
出示“雨点”,请你读读,问:老师把“儿”字去掉了,你读了后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?
是呀,雨点儿可爱极了,所以我们加上个“儿”字,这样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。这叫儿化音,读的时候,读完“点”舌头往上一卷就行了。跟我读。(加手势指导)
三、 初读课文
1、 想知道课文中的雨点儿会有什么故事吗?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吧。注意: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多拼读几遍,难读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读读,请小朋友把课文读通读顺。把书翻到P105。
2、 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?(能说多少是多少)
四、 识字读文
小朋友们真会读书!第一次读课文就明白了那么多。不过,要读好课文可不容易了,我们还要清除一些“拦路虎”,那就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,只有把它们读得字正腔圆了,才能读好课文。有信心吗?
1、认读理解“数不清”、“云彩”、“飘落”。
(1)逐一出示生字“数”、“清”,看拼音读准字音。
(2)课件出示词语“数不清”,读一读,找一找,文中指什么数不清。
(3)说一说,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。
(4)认读“云彩”、“飘落”。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(5)在文中找出带有“数不清”、“云彩”、“飘落”这三个词语的句子,读一读。
(6)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?说说你的理由。
(7)感情朗读句子。
2、认读理解“问”、“回答”。
(1)出示生字“问”,快速读一读找一找,文中写的是谁问谁?问什么?用横线把句子划出来。 板书:问 横线
(2)交流,指导朗读,问:“你要到哪里去?”(大雨点儿为什么这么问小雨点儿?体会关心、好奇)
(3)出示新词“回答”, 指导学生读正确。回答时要注意什么?
(4)再读课文找一找,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?用曲线把句子划出来。板书:回答 曲线
(5)交流,指导朗读“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。”
(6)辨析:“你呢?”这句话是不是小雨点儿在回答大雨点儿。理解“回答”。
(7)读课文,用曲线找出大雨点儿回答小雨点儿的句子,“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。”读一读。
(8)分角色朗读对话。
3、小结:老师发现,小朋友们都已喜欢上了雨点儿,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奇的变化呢?请小朋友想一想,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。
五、 指导书写“方”
现在,一起来看看刚才提醒大家读轻声的“方”怎么写?
看——说——写——评议
教学反思:
《雨点儿》是一篇科学童话。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,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,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,有了雨水的滋润,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。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,认字和朗读课文应是本课的重点,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于这两点。在实际的教学中,识字方面我做得比较好,采用个性化教学,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,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、体验,让学生自己说说怎么来记这些生字,并联系生活实际读准多音字“数”和“数不清”、“飘落”等词语的理解,以学生的感性体验取代了整齐划一的传授,整个过程为激发学生的灵性服务。从整堂课来说,时间上没有很好地把握好,由于识字方面所花的时间较多,以致于后面朗读课文上的时间相对少了,还没有指导到位。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形式还是第一次出现,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。在这之前,学生只在《四季》中见过冒号、引号表示人物语言的形式,在《比尾巴》中碰到过问、答的形式,这一课中,两种形式同时结合出现,刚好又要求学生认识“问、回、答”三个生字,因此,我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线划划哪些句子是“问”?哪些是“回答”?联系“问、回答”来理解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之间的对话,搞清楚“问”和“回答”,以此来读好课文,了解人物之间问答形式如何以书面形式表达。从教学实际来看,学生基本能分清楚,也能读出相应的语气来。但是,在这环节中,由于我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较多,没有更多地去备学生,学生显得兴趣不是很浓,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回答,可能是没有那样的体会,因此,课堂的参与度不是很高。由此,我想,低段的教学设计时更应体现趣味性,感悟、体会等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或许还比较遥远,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。(莫丽红)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http://www.txpx.com/blog2/user1/xyjy/archives/2006/5693.html